close
回到蠻荒
回到了蠻荒的領域
我開始以「回到蠻荒」的觀點看待、思索、評斷一切事事物物,
始於1993年。
在和好友的交談中,朋友的說法觸發我尋找特殊的觀點,
來解釋我的若干「異於常人」之處。
在很多人眼中,我是個頗特殊的人。
從小,我的功課就很好,小學拿市長獎畢業,隨即考上當時的第一志願:
大同中學,以後一路念公立學校至碩士畢業,
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時,也有獎學金。
我出國原本是想拿個政治學博士學位,回國在大學教書,
沒想到如今卻成了理財專家,寫了十四本理財專書。
我沒有生涯規畫的概念,但工作卻不曾中斷過,
領域跨及出版、媒體和金融,還有其他「只要我覺得有興趣的事」。
不管我是上班,還是做個沒有老闆的自由工作者(free lancer),
都一樣年年有收入,而且從沒找過工作。
我興趣廣泛,學習很快,往往短時間就可達到專業的水準。
所以我可以從標準的理財白癡搖身一變,成為理財專家。
我大一不懂什麼是小說,大二卻寫了一年小說,
有超過十篇作品刊登在文學性雜誌和聯合副刊,還得過兩次政大小說獎:
一次第三,一次首獎。
現在,我還是鋼筆收藏專家,還有其他什麼什麼專家;
對了,我雖然仍是電腦白癡,卻創辦過理財網站,
開發了一些理財實務的分析軟體。
所以,按一般人的標準來看,我是個多才多藝的能人異士。
1993年,我最親密的枕邊人似乎就是因此感受到了壓力,
使得相處出現了問題。
我的一位好友認為,我太優秀了,太厲害了,家人當然會受不了。
對於這種說法,我的反應是,
有嗎?我有「太優秀、太厲害」嗎?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嗎?
朋友說,「你以為每個人都像你這麼聰明?你不知道你特別聰明啊?」
我並不同意這樣的「聰明說」,
我的理由是,從小到大,學校裡成績和我一樣好的人多得是,
同班、同年級、同校、同樣台北市,甚至全台灣,不是多得數不清嗎?
還有,就算同一個人,有時這個月成績好,下個月比較差,
難道就是這個月較聰明,下個月變不聰明了?
這樣的說法當然說服不了朋友,
但觸發我想去尋找我之所以「異於常人」的答案。
經過不斷的探討、思索和研究,我發現,
相異之處真的不是聰明才智,而是態度。
我覺得,和別人比較起來,
我比較好奇,比較願意去探索外在的世界,而且相當投入,十分專注,
因此我常常取得一些資源,以及與外界互動的因應之道。
這樣的態度或習性,確實與一般接受制式教育,
受家庭、學校、社會影響深遠的人不太一樣。
再回想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也是受到他人的影響甚少,
訴諸本能的居多,傾向於用自己的生活模式在過活。
我覺得,我的生活方式「比較動物」,比較不是人。
這樣的切入觀點引導我不斷的再深入探討,終於,我回到了蠻荒的領域。
‧ 「前世今生」還不夠
「回到蠻荒」的觀點對我而言,是一種尋思之旅,
引發我去尋思的觸媒則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
從我與別人的差異,到別人與別人的差異,
然後又區隔出個人與團體兩個範疇。
除了每個人有各自的獨特性外,團體與團體之間也會有差異性,
這些團體包括家庭,各式各樣的組織、社團,不同的族群,
整個社會,乃至於種族、國家等。
我發現人的差異性,除了極少數是由先天的種族特徵造成之外,
絕大多數是後天的、人為的,
所以讓一個金髮碧眼的白人小孩在台灣鄉下接受教養,
很可能就會變成一口台灣國語,英文很破。
其實很明顯,所有的語言、風俗習慣、思想觀念、行為模式、
典章制度與文化,都是人為的產物,是後天學習、型塑或統整出來的。
當然,還包括我們工作賺錢謀生相關的學識、技能,
以及所投入的行業或產業,都是人為的東西。
人有差異性自然會出現衝突、造成問題,然後是尋求解決之道;
小自日常生活、工作賺錢,大至社會繁榮、種族繁衍、國家發展,
甚至是人類的生存問題,都是如此。
所以,問題無數,解決之道也數不清。
我開始尋思時,正逢「前世今生」系列書籍大為暢銷,
作者認為人只要了解自己的前世(可以是好幾世),
就有助於解決今生的問題。
我看過這兩本書後覺得,要解決人的問題,光回到前世並不夠,
應該回到蠻荒!
回到蠻荒,是指將心境拉回至蠻荒時期,或假想身處現今的蠻荒之地,
所謂「人類」仍處於原始狀態,和其他動物一樣,過的是野生原始生活。
想像一下,當時人類還是吃素,只須採食果蔬就可度日,生活相當簡單,
通常是只靠自己就可過活,所以上智下愚的區別對生存並沒什麼影響,
當然也無職業的分別。
野生動物重視的是如何利用大自然的資源求生存,
人類之所以會從單純的吃吃果蔬就可度日,
演化至今日有複雜的語言、文化,以及不斷精進的科技,
當然也是與環境不斷互動的結果。
環境不同,就會引導不同的發展。
也就是說,空間因素是人類差異性的根源,
加上長達六百萬年以上的時間因素,時間與空間的相乘效果,
造成了今天人類有如此複雜多樣的差異性。
這好比人類最初是從山巔走下平地,走出了無數的路徑,
有語言、文化路徑,有行業路徑,以及其他種種路徑,
結果是「殊途不同歸」。
用這樣的概念來思考,
誰說你今天非得經商不可,難道不能成為文學家、醫生?
誰說做水電的不能成為大學教授?我
們都知道自己可以選擇,但我們的成長過程中,
卻會受到家人、朋友、學校、社會影響,
早早就為自己的所謂興趣、性向、志趣,以及日後的專長設了限,
這其實就是造成多數人都不「多才多藝」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願意,請讓心境回到蠻荒,讓一切歸零,
其實你可以發揮的空間無限寬廣,你可以擁有無限的可能。
你的今天是人為的結果,當然你可以隨時改變它。
所以,我們該回到蠻荒,而不是前世。
當我以「回到蠻荒」的觀點檢視自己的工作、生活各方面時,
發現幾乎人生的所有面向都可以派上用場。
心境回到蠻荒,一切歸零,等於是一切從頭開始,
可以改變以前做過的,也可以嘗試以前沒做過的。
想想會有何種過程?可能有什麼結果?
然後再回到現實世界,面對相關問題,可能就會豁然開朗,得到解決。
回到了蠻荒的領域
我開始以「回到蠻荒」的觀點看待、思索、評斷一切事事物物,
始於1993年。
在和好友的交談中,朋友的說法觸發我尋找特殊的觀點,
來解釋我的若干「異於常人」之處。
在很多人眼中,我是個頗特殊的人。
從小,我的功課就很好,小學拿市長獎畢業,隨即考上當時的第一志願:
大同中學,以後一路念公立學校至碩士畢業,
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時,也有獎學金。
我出國原本是想拿個政治學博士學位,回國在大學教書,
沒想到如今卻成了理財專家,寫了十四本理財專書。
我沒有生涯規畫的概念,但工作卻不曾中斷過,
領域跨及出版、媒體和金融,還有其他「只要我覺得有興趣的事」。
不管我是上班,還是做個沒有老闆的自由工作者(free lancer),
都一樣年年有收入,而且從沒找過工作。
我興趣廣泛,學習很快,往往短時間就可達到專業的水準。
所以我可以從標準的理財白癡搖身一變,成為理財專家。
我大一不懂什麼是小說,大二卻寫了一年小說,
有超過十篇作品刊登在文學性雜誌和聯合副刊,還得過兩次政大小說獎:
一次第三,一次首獎。
現在,我還是鋼筆收藏專家,還有其他什麼什麼專家;
對了,我雖然仍是電腦白癡,卻創辦過理財網站,
開發了一些理財實務的分析軟體。
所以,按一般人的標準來看,我是個多才多藝的能人異士。
1993年,我最親密的枕邊人似乎就是因此感受到了壓力,
使得相處出現了問題。
我的一位好友認為,我太優秀了,太厲害了,家人當然會受不了。
對於這種說法,我的反應是,
有嗎?我有「太優秀、太厲害」嗎?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嗎?
朋友說,「你以為每個人都像你這麼聰明?你不知道你特別聰明啊?」
我並不同意這樣的「聰明說」,
我的理由是,從小到大,學校裡成績和我一樣好的人多得是,
同班、同年級、同校、同樣台北市,甚至全台灣,不是多得數不清嗎?
還有,就算同一個人,有時這個月成績好,下個月比較差,
難道就是這個月較聰明,下個月變不聰明了?
這樣的說法當然說服不了朋友,
但觸發我想去尋找我之所以「異於常人」的答案。
經過不斷的探討、思索和研究,我發現,
相異之處真的不是聰明才智,而是態度。
我覺得,和別人比較起來,
我比較好奇,比較願意去探索外在的世界,而且相當投入,十分專注,
因此我常常取得一些資源,以及與外界互動的因應之道。
這樣的態度或習性,確實與一般接受制式教育,
受家庭、學校、社會影響深遠的人不太一樣。
再回想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也是受到他人的影響甚少,
訴諸本能的居多,傾向於用自己的生活模式在過活。
我覺得,我的生活方式「比較動物」,比較不是人。
這樣的切入觀點引導我不斷的再深入探討,終於,我回到了蠻荒的領域。
‧ 「前世今生」還不夠
「回到蠻荒」的觀點對我而言,是一種尋思之旅,
引發我去尋思的觸媒則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
從我與別人的差異,到別人與別人的差異,
然後又區隔出個人與團體兩個範疇。
除了每個人有各自的獨特性外,團體與團體之間也會有差異性,
這些團體包括家庭,各式各樣的組織、社團,不同的族群,
整個社會,乃至於種族、國家等。
我發現人的差異性,除了極少數是由先天的種族特徵造成之外,
絕大多數是後天的、人為的,
所以讓一個金髮碧眼的白人小孩在台灣鄉下接受教養,
很可能就會變成一口台灣國語,英文很破。
其實很明顯,所有的語言、風俗習慣、思想觀念、行為模式、
典章制度與文化,都是人為的產物,是後天學習、型塑或統整出來的。
當然,還包括我們工作賺錢謀生相關的學識、技能,
以及所投入的行業或產業,都是人為的東西。
人有差異性自然會出現衝突、造成問題,然後是尋求解決之道;
小自日常生活、工作賺錢,大至社會繁榮、種族繁衍、國家發展,
甚至是人類的生存問題,都是如此。
所以,問題無數,解決之道也數不清。
我開始尋思時,正逢「前世今生」系列書籍大為暢銷,
作者認為人只要了解自己的前世(可以是好幾世),
就有助於解決今生的問題。
我看過這兩本書後覺得,要解決人的問題,光回到前世並不夠,
應該回到蠻荒!
回到蠻荒,是指將心境拉回至蠻荒時期,或假想身處現今的蠻荒之地,
所謂「人類」仍處於原始狀態,和其他動物一樣,過的是野生原始生活。
想像一下,當時人類還是吃素,只須採食果蔬就可度日,生活相當簡單,
通常是只靠自己就可過活,所以上智下愚的區別對生存並沒什麼影響,
當然也無職業的分別。
野生動物重視的是如何利用大自然的資源求生存,
人類之所以會從單純的吃吃果蔬就可度日,
演化至今日有複雜的語言、文化,以及不斷精進的科技,
當然也是與環境不斷互動的結果。
環境不同,就會引導不同的發展。
也就是說,空間因素是人類差異性的根源,
加上長達六百萬年以上的時間因素,時間與空間的相乘效果,
造成了今天人類有如此複雜多樣的差異性。
這好比人類最初是從山巔走下平地,走出了無數的路徑,
有語言、文化路徑,有行業路徑,以及其他種種路徑,
結果是「殊途不同歸」。
用這樣的概念來思考,
誰說你今天非得經商不可,難道不能成為文學家、醫生?
誰說做水電的不能成為大學教授?我
們都知道自己可以選擇,但我們的成長過程中,
卻會受到家人、朋友、學校、社會影響,
早早就為自己的所謂興趣、性向、志趣,以及日後的專長設了限,
這其實就是造成多數人都不「多才多藝」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願意,請讓心境回到蠻荒,讓一切歸零,
其實你可以發揮的空間無限寬廣,你可以擁有無限的可能。
你的今天是人為的結果,當然你可以隨時改變它。
所以,我們該回到蠻荒,而不是前世。
當我以「回到蠻荒」的觀點檢視自己的工作、生活各方面時,
發現幾乎人生的所有面向都可以派上用場。
心境回到蠻荒,一切歸零,等於是一切從頭開始,
可以改變以前做過的,也可以嘗試以前沒做過的。
想想會有何種過程?可能有什麼結果?
然後再回到現實世界,面對相關問題,可能就會豁然開朗,得到解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