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自 Cheer 雜誌

杜書伍小檔案: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
1952年出生,畢業於交通大學控制與計算工程系,
1976年進神通電腦任研發工程師,
歷任聯通電子總經理、神通集團副總經理。

1988年,聯通電子改組成立聯強國際,並擔任總經理。
2003年,聯強營業額突破千億,成為亞太區最大資訊通路商。

雙排扣西裝、兩撇小鬍子、灰白相間的頭髮;
這是你所知道的杜書伍:嚴格、自律、比老師還像個老師。

每週勤練土風舞、跟人家比舞技、經常為班上辦舞會;
這是你所不知道的杜書伍:愛玩、親和、餘興活動的策辦人。

年逾半百的杜書伍,提起學生時代愛跟人飆舞的興趣,笑得合不攏嘴。

這位帶領聯強國際成為亞太第1大資訊通路商的CEO,
在離開校園之前,動如脫兔;
但走入職場後,卻靜如處子,轉為沈斂、溫謙。

唯一不變的,是他做任何事的投入和專注,
以及不斷思考、隨時和自己的經驗對話。

這樣的轉折點,可以說來自於上大學後的「危機感」作祟。

杜書伍說,在全台灣電腦不到2、3台的時代,
去念一個控制與計算工程系(現為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系),
是很怕找不到工作的。

因為有深切的危機意識,他便積極選修商管相關科系,
讓自己的主學科,和其他專業知識連結。

而他所為人津津樂道的創業經驗──
和大學同學在新竹合開「酒精燈唱片行」,
將每張唱片賺到的1塊錢,捐贈給慈善機構,
還吸引故總統蔣經國先生前往巡視的往事;

事實上,有一部份的動機,是他想藉此了解怎麼樣經營一家唱片行。

他在1976年進入神通電腦,一待至今30年。
他無時無刻不在動腦,公司大小事一肩擔,主動擴大工作的範疇。

從技術、業務,到行政管理職:
寫程式、開發電腦、推廣業務、
創辦《微電腦時代》雜誌(1986年還榮獲金鼎獎)、後勤管理等等;
進職場8年,杜書伍就把一間科技公司的裡裡外外,徹底掌握。

當時他不過32歲。

杜書伍認為,職涯是一個在大悟中開徹的過程。

新鮮人剛出社會,要從最基本的事務、從一個單點很投入去做,
然後再慢慢拉大工作的廣度。

學會又精又廣,才能成為一位大將。

大學以前的我,還滿愛玩的,一個星期跳3天的土風舞,也沒有在念書。
跟人家比的都是,我會幾百支舞,舞技當然很好啊(笑)。
但後來因為要聯考,我就趕快收心去讀書。

我經常說,大學是事業的先修班,
你念了什麼,將來你出社會就靠著大學所學的專業領域當作敲門磚,
你才能進入那個領域去發展。


大一就怕找不到工作


我大學的志願是自己填的,就專挑電子方面的科系填。
填填填,看到控制與計算機,覺得這個應該也是電子的吧?
所以就見詞生義,選了這個科系。

當時台灣只有2、3部電腦、價格又貴,
念這個科系其實很怕失業、怕找不到工作,所以我的危機感很強。

因此,我就花了很多時間,選修很多課程,
除了鑽研本科專業,還去學習經營管理的知識,
希望多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幾乎所有時間,我都盡可能去想,怎樣多增加一點經驗,盡量去實習,
所以才會和同學一起開唱片行。

一方面由於它是做公益,一方面也是把它當作實習的機會,
去了解如何經營一家唱片行。

那時我負責採購,因為家住台北,
我每星期回家時,就會去批發唱片回新竹賣。

這才知道唱片有多重,那一整疊一整疊都是塑膠塊,
我每次扛兩疊,走個10步路就要休息一下。
當時又沒錢坐計程車,就這樣扛扛扛。反正,歷練嘛。


堅持自己的信念


我們那個時代,整個社會還是一個滿貧困的時期,
加上自己的危機意識和企圖心,所以心裡總是存著一個觀念,
就是努力培養自己,才有好的發展。

那時我相信,將來的微處理器應該會普及,
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所以就抱持這樣的信念,一頭鑽入職場。

我認為,出了社會不是像在學校一樣選課。

不能老是在想:
我第1份工作要做什麼、第2份做什麼、第3份做什麼;
從哪裡轉到哪裡、再轉到哪裡。

不是這樣子的,應該相信「行行出狀元」的道理。
每一個行業都會有發展,關鍵就在於,

你能不能真正的投入,變成那個行業的頂尖高手。


先有專精,再求廣度


尤其,現在媒體資訊的流通相當多元,年輕人可以接收到的訊息很多。
但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對於實務及執行的經驗是非常少的。
以至於他當學生時,什麼都會;但真的要工作,就什麼都不會。

踏入職場,要求專業、專精,要在某一個領域裡面比別人都強。

很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停地換工作,
最後反而變成浮在半空中,滿天是金條,要抓卻沒半條。
談起來好像都很懂,但是做起事來,卻沒有一樣做得出來。

所以,出了社會,專精就是要修練的第1個主軸。

用一個圖來表示:
橫軸是時間,縱軸是專業的精度和廣度。

在學校時,你要追求廣,
但是一踏入社會,就要立刻掉到某一個單點,然後非常精深地鑽研。
之後,再慢慢擴大廣度,讓它在10年後提升到一個高度。

這樣才能培養出既精又廣的能力。

這個轉折點是很重要的,
否則就沒有辦法讓自己低下頭來,去鑽研實務面,
真正細緻地學習專業的內涵。


不要排拒任何小事


我們以前念書的時候,會念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現在我認為,所謂的少壯,是從你就業的時間算起。
你在前面不努力,基礎沒有打好,你後面就免談。

在職場,任何一個很low end(末端)的事,你都應該要做。
一般人很難想像,早期我們設計開發一套電腦出來,
根本沒有辦法為它做一個殼。
我們就用木頭做一張桌子,然後把電腦build in(嵌入)在裡面。

為了讓電腦通風,還得拿電鑽在桌子的側板,
一個一個鑽洞,就像蜂巢一樣。
鑽得不好,鑽斜了,可能兩個洞就打通了。

因為有做過,我才會知道怎麼鑽。
像這種最基本的事,即使是非常dumb(無聊)的工作,
你在剛入職場的時候,能夠碰到的你都要去做。

在你做了很多小事,知道裡面有哪些訣竅後,一定要多思考,
把你所經過的點點滴滴整理一番。

唯有不斷的思考,你才能體悟到更多的觀念跟意涵。
否則你做了很多,每個都很零碎,就無法體悟到更多的事。


樂於承擔挑戰


我在進公司約2個月時,因為是菜鳥,主管對我沒有很高的期望。
剛好公司要趕一個軟體研發計劃,原來的負責人因故無法執行,
所以公司就問我能不能做。

其實我當時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
但是我那天晚上就沒睡覺,直接動手做。

等到隔天我回覆老闆,不是跟他說我能不能做,
而是告訴他我做得差不多了。

半年後,公司業務主管離職,沒有人接手。

主管就問我,願不願意做業務?

我接了,但那時沒有人接我技術部門的工作,
所以我就一個人做兩件事情。

每天一早,我就出去拜訪客戶,回到公司已經是下午6點了。
晚上再幫客戶上課,教他們了解相關技術。
10點多上完課,回家洗個澡,再繼續研究技術資料。

那時我幾乎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大約持續了1年。
即使後來有人接替我做技術支援,
我因為工程師習性不變,還是會自己研究產品的技術資料。


豐富你的工作


那時,我認為值得做的就去做,所有時間我能拿出來用的,我就用。
講嚴苛一點,那時沒有什麼下班生活,下班後大概唯一就是睡覺,
因為睡眠時間已經很短了。

而我只是不斷地enrich(豐富)自己的工作,
主動擴大我的工作內涵,也不停去想,怎麼樣把事情做好。

我在做業務推廣的時候,為了讓它更有效益,
我就跟公司提議要辦雜誌,就是《微電腦時代》。

剛開始,真的很刻苦,每個月的預算只有5萬元。
我不敢跟老闆要很多錢,也不敢說要增加人力,
因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辦得起來。

所以我就白天做業務,晚上做編輯,
要自己去找稿、翻譯,甚至自己寫稿。

1984年時,我跑去管行政。
那時只是覺得行政的步調趕不上我業務的需求,
為了解決問題,我就跳進去管。

沒想到學了好多,所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事,我都學過了。
當時我才32歲,算起來只有8年的工作資歷,
但因為我每天上班15個鐘頭;

可以說,那時應該有12、13年的經驗累積了。
後來有機會獨當一面,去建構通路事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這只是過去的經驗之一,
很多東西是一種醞釀,
你要醞釀得快,或是醞釀得多,就看你下多少工夫。

尤其,當你未來要成為一位高級主管,你所需要的經驗面向就要廣。
你對事務的判斷力,就是靠這個更廣大的經驗,來提高你的決策品質,
不能只守在小範圍裡。


著迷工作,就慢慢「浮」上去


如果你很投入於工作,
大約2~3年,你就能體悟到工作內涵的know-how,是如此迷人。

它會變成你的興趣,讓你著迷於追求那個know-how的喜悅,
然後就像滾雪球一樣,你會越陷越深。

因為很投入,你也會有一定的成績,
所以在老闆心中,你會建立一定的credit(信用)。

當你提出更多的計劃,你所獲得的支持度就越高。
公司就會給你資源,給你員額,自然而然你就會越做越大。

所以我常講,人是浮出來的,不是爬上去的。
不是說你想要,你去抓、才往上爬。

大家都說職位的階梯是爬上去的,
但是我以個人的職涯來看,職位卻是浮上來、不是爬上去的,
因為下面的水越來越多,你自然就浮上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rryma 的頭像
    jerryma

    I will remember you~

    jerry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