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浪漫醫師漫談


每個人都能擁有同理心的力量

從當住院醫師起,我就不斷聽到「同理心」三個字,
隱約知道有些助人工作者的課程,會排入「同理心訓練」,
由帶討論的人出狀況題要學員回答。

精神科主治醫師常會提到「同理心」,
但教科書裡並沒有專門的章節介紹,
倒是專科醫師口試訓練時,資深醫師有時會說:

「你要準備好一場口試裡要至少表現出三個有同理心的地方」。

同理心好像是一種即時反應的工具,
可以隨時從心理治療師的口袋裡拿出來運用。

「同理心」是縱貫人生相當重要的一個字,
沒有同理心,我們幾乎活不下去。

不過,「同理心」也是個很不容易定義的字。
如有些哲學意味較強的說法,
便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兩個人心靈上無意識地融合在一起的過程。

同理心擁有至少十幾種定義,這本書的說法只是其中之一。

我對「同理心」三個字充滿疑惑,
上博客來以「同理心」三個字搜尋,只找到一些兒童教育的書籍。

如果到Amazon以”empathy”,卻可以查到一串書名。

「同理心」成為助人專業的顯學已經好幾十年,
台灣還很難找到一本針對大眾書寫的翻譯書。

雖然我們常把「同理心」掛在嘴上,卻沒有一本適合一般讀者的入門書。

我到Amazon隨手買一本看來不錯的書,看到第二章時大為感動:

原來這是一位資深的臨床心理師,
根據他從事心理治療與團體治療的經驗,所寫的一本關於同理心的書。

當作者還是一位生嫩的心理治療師時,
他的弟弟大衛陷入絕望的困境,向他尋求幫助,他卻傳達不出同理心,
無法在大衛自殺前挽救他的生命。

大衛的死讓他陷入沮喪、灰心,
但他最後靠著對自己的同理心走出迷霧,
更讓他決心要讓其他人能得到同理心的幫助。

我偶爾會在媒體上寫些談論精神症狀的文章,有時就會收到讀者來信,
激動、悲怨地告訴我家人如何心理失衡、人格違常、
為家裡帶來嚴重困擾。

收到這些信,常讓我不知該如何回答。

建議看精神科門診嗎?

現在的健保制度對會談治療的給付很低,除非有特殊關係或跟醫師投緣,
很難期待精神科醫師會每星期花一小時時間跟病人好好談。

看自費的心理治療門診嗎?

健保、保險都不給付,
一個月動輒上萬的開銷,多數人負擔不起,在台北以外也不普及。

況且,很多狀況是:

心理失衡的親人根本不願意就醫,一切只有靠家屬自己來承擔。

有時,家屬會需要看一些入門書。
過去,我只能想到幾本淺顯的心理治療入門書,
但這些書設定的對象,畢竟還是專業的助人工作者,

家屬看過後得要有觸類旁通的本領,才能運用在家人身上。
於是,我跟習慣合作的麥田出版社編輯聯絡,請她買下版權,
然後跟另一位精神科醫師張家銘一起翻譯出這本「同理心的力量」。

「同理心的力量」,是一本寫給社會大眾的心理學「科普書」,
讓讀者可以學習基本的傾聽與運用同理心的方法,
幫助需要幫助與撫慰的人們。

這本書也能讓讀者學習「同理自己」的方法,
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創傷與挫折。

照這本書的說法,

「同理心」並不是一種可以隨時拿出來,
馬上對身邊的人造成重大轉變的技巧。

相反的,「同理心」必須先經過漫長的傾聽、瞭解,
確定自己懂得當事人的心態與想法,正確地表達出同理心,
讓對方能感受到,並且造成改變。

「同理心」是一種關心、照顧,而不是「治癒」的技術,
但也是到達「治癒」的捷徑。」

「同理心」的施展,其實是一段漫長、煎熬、需要高度注意力的過程,

並不是如社會大眾普遍的想像,
好像心理治療師只要聽、講幾句話,
就可以洞悉一切的秘密,為個案帶來關鍵性的改變。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我們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對一個人有初步的瞭解。
當某件充斥著爭辯的社會事件出現時,
最真實、但也最不容易上媒體的意見往往是:

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瞭解還不足以讓我們發表意見。

「同理心」的訓練,背後其實蘊藏著人與人的和解,
社會、族群與民族和解的可能性。

憤怒與暴力,往往脫胎於「不去同理」與「不被同理」。
但「同理心」沒有捷徑,只有靜靜地傾聽。

傾聽、留意、表達理解、發揮同理心的力量,
你或你身處的世界,或許已經開始改變。

這本書印刷出來後,出版社編輯覺得這本書蠻適合讀書會討論。
當我看完第二章時,我覺得我已經對「同理心」有新的體會。
這是一本值得你為你所愛的人而閱讀的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rryma 的頭像
    jerryma

    I will remember you~

    jerry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